首页>理财学堂>投资进化论>全集
债市企稳了吗?现在要卖掉债基,转投股基吗?
发布时间: 2024-10-21来源:广发基金
00:00
 

 广发投资进化论 

向上.jpg
向上 | 今日主播
 广发基金投教基地 

 

投资有门道,理财没烦恼。大家好,我是向上,欢迎收听今天的《广发投资进化论》。

有不少小伙伴在后台留言,表示近半个月债市回撤较大,再加上股市的行情转暖,不知道应不应该卖掉债基,把资金转投入股市。

这应该也是最近大多数基民朋友都面临的一个选择难题。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债市回调的原因以及后续发展,探讨一下手中的债基该如何处理。




债市为何有波动?




9月以来债市的这轮波动,主要是受资金面扰动“股债跷跷板”效应的影响。

9月下旬以来,一系列强有力的呵护权益市场的政策点燃了市场资金的热情,短期市场快速反弹,打破了近三年的沉寂行情。特别是国庆节前连续几个交易日的大阳线,让不少原本追求稳健的资金也改变了自身的风险偏好,纷纷转入股市当中。

在股债跷跷板效应下,很多前期配置在债券资产的资金,短期内大幅流出,放大了债市短期交易面的波动,导致震荡行情。

如果回归到基本面看,9月份美联储降息,国内央行降息降准,其实都为债市打开了利率下行的空间。不过基本面的逆转或需要更强力的财政政策支撑,后续还需要持续观察政策的出台。




未来债市怎么看?




从国庆节后一周(2024年10月8日至12日)的行情来看,资金面由紧转松,央行全周OMO净回笼13250亿元,其中逆回购净回笼13250亿,资金偏松叠加跨节跨季结束,银行间质押回购成交量显著上行。

往后看,当前债市较大幅度的调整行情或许告一段落。事实上大家也能看到,上周至今,有不少债基的净值已经出现了修复的迹象。

不过,10月或为政策出台密集期,短期来看,或仍有一定扰动的可能。在当前支持性货币政策、配置压力仍大并未改变的情况下,调整也可能给债基类产品带来一定的交易机会。

短期来看,大家还是需要多关注财政发力规模,建议保持中性态度,结合自己的资金流动性和投资风险预期进行决策。




要不要“卖债买股”?




最后,咱们来聊聊大家最关心的要不要“卖债买股”的问题。结合资金投资期限和个人风险偏好,可以分情况来对待,下面分享几点看法,供参考:

01

如果你的资金属于中长期配置的资金,可以考虑继续保留一部分的债基仓位。

一方面,从长期视角看,我国债市牛长熊短,像2020年、2022年也曾出现过较大的调整,但两次调整完毕后,债市仍回归到长期上涨的态势中。



以中长期纯债型基金指数为例,Wind数据显示,2022年11月至12月期间,指数累计回调0.86%,但即使在前期债市高位买入指数,持有6个月后仍获得了1%的正收益。

另一方面,从资产配置的角度看,一个健康的账户少不了稳健类资产搭建的底仓,用以提升整体防御能力,而债基恰恰就是稳健类资产的不错选择。

02

如果你的资金短期内就需要使用,担心后续债市的波动,可以考虑将中长债基金转换到短债基金、同业存单基金等品类当中。

相比之下,后者的平均波动水平更低,风险也更低一些。至于中长债基金,也可以等到债市机会更为明确时,再考虑增加配置。

03

如果你的资金是短期不用的闲钱,同时自身看好股市后市,也能承受一定的波动,则可以考虑转换一部分资金到权益基金中。

这样的操作会更考验大家的择时能力,操作的时间节点很重要,当前股市进入大涨后的震荡期,不宜追高,可以考虑调整后再介入,方式也可以采用定投等分散风险的方法,同时要注意视个人风险承受能力控制好整体仓位。

注意,即便选择了“卖债买股”,也不建议所有资金都进行“大迁徙”。如果说权益资产是“加速器”,那债券资产就是“压舱石”。始终保留一定比例的债基作底仓,有助于提升对不同市场风格的适应能力,也有助于提高账户的稳定性和投资体验。

无论何时,结合风险偏好,股债合理搭配,多元布局,总是不会错的。

《广发投资进化论》栏目由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发基金”)员工撰写,内容引用信息来自公开资料,我们力求但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请读者仅作参考,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栏目所载观点、结论及意见仅代表在报告发布时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广发基金立场,亦不构成任何投资与交易决策依据。对于任何因使用或信赖本栏目内容而造成(或声称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基金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栏目内容版权仅为广发基金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广发基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和本风险揭示书,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全集
2025-07-30
不管是不是3600点,我们最该做的都是这件事
2025-07-28
1.2万亿超级工程!我们从投资角度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