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资有门道,理财没烦恼。大家好,我是六六,欢迎收听今天的《广发投资进化论》。
在指数投资盛行的当下,除了权益指数基金,不少小伙伴也对债券指数基金产生了兴趣。债券指数基金有哪些特点?我们又该如何挑选?下面一起来聊聊吧。
债券指数基金是一种紧密跟踪特定债券指数表现的基金。它以债券指数的成份券作为投资对象,通过购买该指数的全部或部分成份券构建投资组合,力求使基金净值走势与指数保持高度一致。概括起来,其特点主要有三。
通过投资多种债券,债券指数基金可以避免单一债券违约或波动对投资组合造成的过大冲击。
投资者可以清晰地知晓基金所跟踪的指数以及持仓情况,对底层资产的表现有更精确的把握,有利于投资分析和决策。
据统计,债券指数基金的综合费率(管理费率+托管费率)约为0.22%,普遍低于主动管理型的债券基金,更低的费率能够降低投资成本,有利于增加实际收益。
图1:不同类型债券基金的综合费率
数据来源:Wind,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综合费率=管理费率+托管费率
债券指数基金的种类繁多,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例如,按债券类型,可以分为国债、企业债、金融债等;按债券的剩余期限,可以分为“1年以下”“3-5年”“7-10年”等;按信用等级,可以分为高等级(AAA)、中等级(AA)、低等级(A及以下)等。
那么,究竟该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债券指数基金呢?大家可以综合以下几个方面来考量。
债券指数基金的名称往往透露出很多关键信息。举个例子,在“XX中债7-10年国开债指数A”这只基金中,“中债”指的是指数发布机构,“7-10年”代表了所投资债券的剩余期限,“国开债”指的是所投债券的类型。
其中,剩余期限的长短和风险的大小息息相关。期限越长,意味着债券价格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越高,相应地,其收益和波动也会越大。
仍以国开债指数为例,按剩余期限的不同,它可以细分为“1年以下”“1-3年”“3-5年”“5-10年”“7-10年”等好几个区间
回顾近5年数据,7-10年国开债指数的累计收益率为30.22%,年化收益率为5.42%,是1年以下指数表现的2倍多,当然,其年化波动和最大回撤也更大。
图2:不同期限国开债指数近5年表现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4年11月13日,指数过往表现不预示未来,投资须谨慎
债券指数基金的投资目标是尽量减小跟踪误差,实现与标的指数相近的投资回报。我们可以观察日均跟踪偏离度、年化跟踪误差等指标,尽可能找到与指数表现相比误差更小的产品。
需要注意的是,债券指数基金的跟踪误差和业绩基准的关系较大。例如,有的基金使用全价指数,有的使用财富指数,这会直接影响基金的跟踪效果。全价指数考虑了应计利息,财富指数进一步将付息日的利息再投资也纳入了指标计算,累计收益更高。
由于债市的流动性分层问题,债券指数基金一般难以完全复制指数成份券,通常会采用“抽样复制+主动再优化”的方式来构建组合,这就有了一定的主动优化空间。
因此,我们可以关注各个基金的收益和回撤表现,找出风险控制能力更强、收益稳定性更好的产品。
除了基金业绩这些“硬性指标”外,我们还可以关注持有人结构、基金规模等“软性指标”,它们一方面能反映市场的认可程度,另一方面也可能间接影响投资收益。
比如,在持有人结构方面,如果一只基金的主要持有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且单一机构占比过高,那就更容易发生大额赎回,引发净值异常波动。因此,我们最好优先选择个人与机构投资者占比相对均衡的产品。
而在基金规模方面,规模大的债券指数基金能更容易地在市场上买卖债券,流动性也就更好,这将有利于投资策略的执行与交易成本的降低。
最后,总结一下。寻求长期稳定收益的,风险偏好较低的,希望进行全面资产配置的投资者,可以考虑持有一部分债券指数基金,它具有分散风险、持仓透明、费用低廉等优点。
在具体选基过程中,可以先确定要跟踪哪只指数,根据久期等信息判断是否符合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关注基金的跟踪误差、风险收益性价比、持有人结构、规模等指标的表现,优中选优。
《广发投资进化论》栏目由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发基金”)员工撰写,内容引用信息来自公开资料,我们力求但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请读者仅作参考,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栏目所载观点、结论及意见仅代表在报告发布时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广发基金立场,亦不构成任何投资与交易决策依据。对于任何因使用或信赖本栏目内容而造成(或声称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基金投资有风险,投资须谨慎。本栏目内容版权仅为广发基金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广发基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和本风险揭示书,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