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理财学堂>投资进化论>全集
节前买债基,节后被收了高额赎回费,问题出在哪?
发布时间: 2025-02-28来源:广发基金
00:00


 广发投资进化论 

天天.jpg
天天 | 今日主播
 广发基金投教基地 

 

投资有门道,理财没烦恼,大家好,我是天天,欢迎收听本期的《广发投资进化论》。

每逢较长的节假日,不少朋友都想提前买点债券基金,好获得节假日期间的票息收益。

那么问题来了,要在节前哪天买,才能吃到假期的票息?在节后哪天赎回,才不会产生高额的赎回费呢?下面咱们通过3个问题,来解答大家的困惑。

问题 1




节前哪天买债基,可获假期票息收益?

债券基金属于净值型产品,其成交规则是按照购买当日的净值进行结算,具体来说,如果我们在交易日的15:00前成功提交申购申请,就能以当天的净值买入债基。

如果想获得债基的假期票息收益,最好在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的15:00前完成申购

以2025年的劳动节为例,今年劳动节的放假时间是5月1日至5月5日,如果我们想获得假期收益,就最迟要在4月30日(节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15:00前申购债基。

该笔交易将按照4月30日的净值成交,假期期间,如果基金持有的债券产生票息,该收益会不断累积,后续将在5月6日(节后首个交易日)与当日的债券价格变动收益一并体现在基金净值中。

图1:劳动节获得债基假期票息案例

图片1.jpg

要注意,如果5月6日这天债市回调,基金持仓的债券价格下跌,价格变动带来的亏损超过了假期累积的票息总和,那当日基金净值也可能是下跌的,这个下跌并不代表假期没有收益哦。

问题 2




什么时候赎回,才没有赎回费?

虽然在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购买债券基金,可以获得假期的票息,但假期天数就不会计入基金持有时间了,而持有时间的计算又将影响赎回费的收取。

基金的持有时间是按自然日来算的,规则是从申购确认日开始算持有第1天,赎回确认日当天不计入持有时间。

我们沿用劳动节假期这个例子,并假设所投债基是持有满7天不收赎回费。国内债基一般是T+1个交易日确认(这里不讨论QDII债基的情况),所以我们在4月30日提交的申购申请,会跨越假期,推迟到5月6日才确认,这天就是持有第1天。继续往后推,那就要等到5月12日才满7天,赎回费才为0。

图2:假期不计入持有时间的情形

图片2.jpg

在过往不少现实案例中,有朋友就因没留意到假期天数没有计入持有时间,在假期后很快就发起赎回申请,以至于被收取了高额的赎回费,十分可惜。

如果我们想让假期也计入持有时间,那就要提前2个交易日申购,即在4月29日15:00前就发起申请,这样4月30日就能确认份额并开始计时,到节后首日的5月6日,刚好持有满7天,赎回费为0。

图3:假期计入持有时间的情形

图片3.jpg

 

问题 3




提前几天买债券基金更好?

前文对比了节前提前两天(4月29日)和最后一天(4月30日)买债券基金的情形。沿用同一个例子,如果我们打算刚持满7天就赎回,那么具体哪天去买会更好呢?

这个问题可以从资金占用时间价格波动2个方面来看。




1.  资金占用时间
  • 如果4月29日申购,到5月6日持有满7天赎回,资金占用时间一共是8天。

  • 如果4月30日申购,要到5月12日才持有满7天,期间共有13天。

因此,节前最后一天买债券基金,占用资金的时间更长。




2. 价格波动

除了比较确定的票息收益,债券在交易日还会有价格涨跌的变化,这里面就存在波动的风险。不同时点购入债基,要承受这一风险的时长也就不同。

  • 4月29日申购,需要承受4月30日、5月6日共2个交易日的价格变动风险。

  • 4月30日申购,就要承受5月6日到5月12日期间5个交易日的价格变动风险。

相比之下,后者的不确定性可能要更大一些。

总之,大家可以综合对资金灵活性的要求以及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购基的日期。

《广发投资进化论》栏目由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发基金”)员工撰写,内容引用信息来自公开资料,我们力求但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请读者仅作参考,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栏目所载观点、结论及意见仅代表在报告发布时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广发基金立场,亦不构成任何投资与交易决策依据。对于任何因使用或信赖本栏目内容而造成(或声称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基金投资有风险,投资须谨慎。本栏目内容版权仅为广发基金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广发基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和本风险揭示书,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全集
2025-09-15
有人盈利丰厚,有人仍待解套,接下来该如何做?
2025-09-10
为什么说“牛市更容易亏钱”?3招助你打破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