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资有门道,理财没烦恼。大家好,我是向上,欢迎收听今天的《广发投资进化论》。
最近看到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当基金“打折”的时候,你会不会上车?
这个“打折”,指的不是基金的交易费率有优惠,而是一只基金的场内交易价格低于其场外净值,出现了折价的情形。
那么,如果是你,此时会不会选择折价买入呢?
如果大家对此觉得十分迷茫,不必急于回答,下面,咱们先来看看什么是折价基金,是否真有“捡漏”机会——相信看完之后,大家心里就会有答案啦。
有些基金,比如LOF基金、ETF基金、封闭式基金等等,会有两种交易方式,一种是场外交易,一种是场内交易。
场外交易:指的是在基金公司、银行、第三方基金平台等渠道,进行基金的申购和赎回,其定价机制是每日收盘后计算基金净值。
场内交易:指的是在证券交易所买卖基金,像买卖股票那样,实时竞价,即时成交。
当一只基金的场内的交易价格低于场外的净值,我们就称之为“折价”(反之为“溢价”)。特别是对于一些封闭式基金或是定期开放的LOF基金来说,会更容易出现场内折价的现象。
基金场内交易价格低于净值,往往是市场交易机制、供需关系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种流动性折价在场内定开LOF基金和封闭式基金当中尤为明显。
这些品类在封闭期内,投资者无法在场外赎回,但可以在场内卖出。如果期间投资者想脱手但基金的关注度不高,买卖意愿不匹配,就容易造成“有价无市”的局面。
为了能尽快卖出,持有人只能通过降价吸引买单,这就容易形成“越卖越便宜”的螺旋。
场外基金净值反映的是底层资产的实际价值,场内价格则由买卖双方即时交易决定。如果市场突发利空,引发恐慌性抛售,场内卖家可能会急于脱手,不惜降价求成交,从而导致折价现象。
当市场处于震荡调整阶段,市场风险偏好降低,部分投资者可能会因过度悲观而忽视资产的真实价值。
尤其对于有封闭期的基金,长封闭期意味着更强的不确定性,这可能会让投资者的态度更加谨慎,宁愿以低于净值的价格卖出“落袋为安”,从而进一步扩大折价。
总的来说,基金在场内折价,并不一定代表它的质量有问题,而是更多地反映了供需关系和心理预期。
面对场内的折价基金,有些聪明的朋友就发现了其中潜在的“捡漏”机会。咱们从两个方面捋一下其中的逻辑。
如果未来基金关注度提升(比如基金重仓行业迎来风口,吸引了更多投资者关注),或者市场情绪回暖,投资者风险偏好提升,那基金的折价幅度就可能收窄,甚至转为溢价。
所以,如果大家预期后市向好,或者对基金重仓板块的基本面有较好预期,可以在场内折价率较高时提前关注,后续有可能可以享受折价收敛带来的价差收益。

假设一只基金净值为1元,场内价格为0.9,元,折价率为10%,在不考虑手续费和净值波动的情况下,我们以0.9元在场内买入该基金,未来若能以1元的价格卖出,一买一卖之间,就有机会赚个折价。
对于定期开放的LOF基金来说,如果大家执行的是长期投资的策略,还可能获得“一鱼两吃”的buff。
这些基金的折价一般不会长期存在,因为随着封闭期到期日的临近,套利资金涌入,场内的交易价格会逐步向实际净值靠拢,折价率会逐渐降低甚至消失。
所以,如果我们本来就看好某只基金,想长期持有,而它刚好又处于场内折价的状态,那不妨考虑在场内买入,说不定可以享受到“基金上涨+折价收敛”的双重收益。

假设我们按10%折价买入某基金,几年后该基金上涨了15%,那两部分加起来就是10%+15%=25%的收益。
投资折价基金,最大的挑战就是可能遇到流动性问题。比如有些持有人急着用钱,但却遇上了前文提到的“想卖但卖不掉”的困境,那该怎么办呢?
下面这套“化整为零+择时出击”的组合拳,也许能帮到大家
这是最简单直接的方法,也就是将大额卖单拆解为多笔小额挂单,像撒网捕鱼般分散在不同价格档位。这样既能降低单笔交易对价格的冲击,又能捕捉不同价位买盘,提高成交概率。
一般来说,开盘后30分钟和收盘前30分钟,是场内交易相对活跃的时段,此时挂单,更容易找到对手方。
以上就是本期要分享的全部内容,欢迎转发朋友圈分享给家人朋友,我们下期再会。
《广发投资进化论》栏目由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发基金”)员工撰写,内容引用信息来自公开资料,我们力求但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请读者仅作参考,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栏目所载观点、结论及意见仅代表在报告发布时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广发基金立场,亦不构成任何投资与交易决策依据。对于任何因使用或信赖本栏目内容而造成(或声称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基金投资有风险,投资须谨慎。本栏目内容版权仅为广发基金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广发基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和本风险揭示书,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