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大家这两天有没有关注到这样一个新闻,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规划涉及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今年1月份,江苏省和山东省也宣布将开始小范围试点延迟退休。
将这些新闻结合起来看,热议多年的延迟退休,或许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延迟退休”、“高质量养老”,这些关键词和每个人息息相关,今天六六就和大家一起聊聊这个话题吧。
老龄化隐藏着的“养老危机”
为什么要推进延迟退休,其中很重要一个原因是,中国正面临着从轻度老龄化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的态势。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有2.64亿,占总人口的18.7%;65岁以上人口约有1.9亿,占总人口的13.5%;“十四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预计将超过3亿人。
联合国曾预测,照此趋势,2050年中国社会的人口年龄中位数将达到49.6岁,即一半人口都将在50岁以上。
老龄化社会将会带来各种棘手的难题,养老金困局也是其中之一。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在职缴纳养老保险费的人越来越少,需要供养的退休人员越来越多。
国家卫健委曾给出过这样一个数据:预计30年后,也即2050年左右,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4.87亿,占总人口的34.9%。换句话说,到“90后”步入退休年龄的时候,3个中国人里就有1个是老年人。
显而易见,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届时养老金将会面临多大的压力。
一直以来,我国都致力于应对人口老龄化和缓解养老金压力,而延迟退休,很显然是化解养老危机的其中一项重要举措。
“养老”是时候提上日程了
六六有个朋友曾说,有些羡慕自己的爷爷奶奶现在的生活,领着养老金,有空跳跳广场舞,或者去老人大学进修。她也曾期盼着自己老了也能跟他们一样,过上这样高质量的养老生活。
然而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想高质量养老,可能不会像想象中那么轻松。
这不仅是因为养老基金池面临着压力,也因为,其实在我国养老三大支柱里,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金”的养老替代率本身就不算高,据统计平均不到50%。(数据来源:2020年《国人养老准备报告》)
所以,虽然离真正要养老的时间还远,但如果想退休后实现高质量养老,最好现在就开始为养老做准备了。越早安排,往后就越游刃有余。
至于具体该怎么做,首先当然是要经营好自己的主业,多赚一点主动收入,毕竟对大多数人来说,工作收入才是全部收入中的大头。
除此之外,也有些朋友关注养老金融产品,希望通过理财增加被动收入,优化自身资产配置,这也同样是值得尝试的方案。
而养老产品中,近年来比较受欢迎的一个品种,就是养老目标FOF。这里六六也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从投资策略来看,养老目标FOF采用的是比较成熟稳健的资产配置策略,主要包括“目标风险策略”和“目标日期策略”这两种策略,分别可以对应“目标风险FOF”和“目标日期FOF”这两类基金。
>>> 养老目标风险基金
一般来说,养老目标风险基金的名称中除了带有“养老”二字,通常还会有“稳健”、“成长”、“平衡”等形容投资风格的字眼,不同的风格也对应了不同的风险程度。这类基金比较适合清楚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
>>> 养老目标日期基金
而养老目标日期基金,则是以投资者退休日期为目标,根据不同生命阶段风险承受能力进行资产配置的基金。随着目标日期临近,基金会逐步降低高风险资产的配比,增配更为稳健的资产。
例如,假设有只“养老目标2035基金”,那随着年龄增长时间推移,越接近2035年,该基金配置的权益类资产(较高风险)就会越少,非权益类资产(较低风险)就会越多。
这类基金,就更适合对清楚自己何时退休、相信基金经理能做好安排的投资者啦。
以上就是本期六六想跟大家分享的全部内容,如果听众朋友们还有什么投资困惑,可以在下方文字版中点击图片入口,向我们提问。被选中问题的朋友,还可以获得精装理财书籍《股票作手回忆录》1本。
↓ 扫码提问题 ↓
如果觉得我们的内容还不错,欢迎转发朋友圈分享给家人朋友。我是六六首席,我们下期再会。
风险提示:《广发投资进化论》栏目由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发基金”)员工撰写,内容引用信息来自公开资料,我们力求但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请读者仅作参考,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栏目所载观点、结论及意见仅代表在报告发布时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广发基金立场,亦不构成任何投资与交易决策依据。对于任何因使用或信赖本栏目内容而造成(或声称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基金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本栏目内容版权仅为广发基金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广发基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和本风险揭示书,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