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资有门道,理财没烦恼。大家好,我是天天,欢迎收听今天的《广发投资进化论》。
在A股整体低迷的大背景下,红利板块凭借其成份股的高股息率和稳定分红特性,吸引了众多目光。
然而自5月底以来,红利板块经历了一段持续的回调,相对于A股各宽基指数的超额收益也开始收敛。红利板块因何调整,现在是否还值得关注与配置?今天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些问题的答案。
按照交易逻辑,红利风格的资产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依靠牌照优势维持供给侧壁垒,从而维持ROE的稳定性,比如公用事业、交运、银行等;一类属于周期资源品,受国内外大宗价格影响较大,比如煤炭、有色、石油石化等。
根据一些机构的观察,促使5月底以来红利板块下行的主要原因,是周期资源类的红利资产出现了调整。相比之下,公用事业、交运、银行等牌照优势类别仍有一定的相对收益。
从资金面看,有机构观察到,本次红利行情前期上涨背后的推动力量可能主要来自于保险资金和北上资金,但到了5月份左右,在缺乏增量资金入场的背景下,投资者开始在板块内部选择相对占优的资产,进而导致板块内部的子领域出现行情分化现象。
从行业基本面而言,受到国内工业景气度下行影响,煤炭行业的股价普遍下跌,拖累了红利板块的整体表现。另外,全球大宗商品受“特朗普交易”与“衰退交易”的影响共振向下,也进一步带动了国内资源品方向的调整。
这一轮调整之后,不少红利主题的指数都回吐了上半年大部分的涨幅。从前投资相关指数产品的朋友也开始思考,现阶段的红利指数该怎么看,是否还有配置的价值?
我们以中证红利指数为例,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中证红利指数(指数代码000922),选择100只现金股息率高、分红较为稳定、并具有一定规模及流动性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每年12月对指数进行定期调整,反映了高股息率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指数前十大权重股所在行业主要为银行、煤炭、交通运输和钢铁等。
从红利策略本身的投资逻辑来讲,红利主题在低利率的环境中可能具有相对更高的配置价值。
一方面,在利率下行时期,高股息率的股票收益率相对而言更加可观;另一方面,红利策略的收益来源于股息,这也使得红利指数产品的表现相对更稳定。
历史上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与中证红利指数长期呈负相关关系。目前,我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处于低位水平,给红利资产的运行提供了一定的支撑。当前的环境下,不仅个人,许多机构投资者也倾向于通过这类资产来优化资产配置。
图1: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与
中证红利指数净值走势长期呈负相关
数据来源:Wind,指数过往表现不代表其未来表现,投资须谨慎
红利指数的成份股一般市值较大,并且运作和分红较为稳定,对投资组合的价值下跌具有一定的减震作用。从历史市场表现上看,红利指数在A股的震荡和下行阶段,表现出相对较好的防御属性,在市场不佳时常常是资金避险会选择的方向。
图2:不同市场行情下红利指数业绩表现
数据来源:Wind,指数过往表现不代表其未来表现,投资须谨慎
从估值角度看,经过一轮回调后,中证红利指数的市盈率现处于近十年以来36%分位数,市净率处于近十年27%分位数,结合过往数据,目前指数的估值整体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
图3:中证红利指数近十年PE(TTM)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4年8月15日,指数市盈率高低不代表其未来表现,投资须谨慎
拥挤度方面,红利交易拥挤度也已大幅回落。8月初,中证红利成交额处于近一年57.4%分位数,环比下降超30%,板块拥挤度或已回归合理水平。
总的来说,在全球增长乏力、国内经济转型调整期资产价格回落的大环境里,红利资产作为收益相对稳定、波动也相对较低的防御型品种,后续可能仍会受到市场资金的青睐。
今年上半年国务院印发了新“国九条”,要求强化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监管,有望提升企业分红水平,红利风格符合新“国九条”鼓励的方向,可能从多维度受益。作为投资者,我们不妨将红利策略看作一个长期有效的策略,对相关标的给予长期的关注。
《广发投资进化论》栏目由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发基金”)员工撰写,内容引用信息来自公开资料,我们力求但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请读者仅作参考,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栏目所载观点、结论及意见仅代表在报告发布时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广发基金立场,亦不构成任何投资与交易决策依据。对于任何因使用或信赖本栏目内容而造成(或声称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基金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栏目内容版权仅为广发基金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广发基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和本风险揭示书,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