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资有门道,理财没烦恼,大家好,我是六六,欢迎收听本期的《广发投资进化论》。
最近有小伙伴来问,为什么自己买的ETF,在交易时看到的价格跟晚上看到的不一样?是基金公司算错了,还是自己出现幻觉了?
都不是!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大家看到的,本身就是ETF的不同价格。
今天,咱们就来了解一下ETF的3大核心价格指标。搞清楚这背后的价格体系之后,就不容易踏进交易误区了。
在交易方式上,ETF既可以根据申赎清单进行申购赎回,也可以像股票那样在二级市场进行买卖。
而不同的交易方式,也就让ETF产生了3个不同的价格:ETF市价、IOPV、实际净值。
市价是我们在二级市场买卖ETF份额时实际成交的价格。它和股票的实时交易价格一样,会随着交易的进行不断波动。
市价的形成主要受供求关系影响,例如市场对某只ETF的需求旺盛,买盘数量远远多于卖盘,就会推动市价上升;反之,如果卖盘占据上风,供大于求,市价则会下跌。
IOPV,即“基金份额参考净值”,是指在交易时间内,组成ETF的一篮子股票的实时市值。交易所会对IOPV进行实时计算,盘中交易时间内,通常每15秒就会更新一次。
这样高频次的更新,也能确保我们及时地获取较为准确的ETF价值参考,判断当前市价的合理程度以及折溢价风险。比如说,如果某只ETF的市价要远高于IOPV,我们就要警惕溢价风险了。
要注意的是,IOPV只是一个估计值,和实际净值可能会存在差异。
实际净值是按照基金资产净值除以基金份额总数计算得出的每份基金实际价值,反映的是ETF真正的内在价值。基金公司一般会在当个交易日收盘后,对ETF的实际净值进行计算并公布。
ETF的不同价格,使之出现了“溢价”和“折价”的现象。
当ETF市价>IOPV时,我们称之为“溢价”,相当于此时购买ETF是比较贵的;而当ETF市价<IOPV时,则称之为“折价”,相当于此时购买是比较便宜的。
造成折溢价的原因有不少,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以下3点。
ETF的供求失衡是折溢价出现的重要原因,而影响供求的因素有很多,像资金的流入流出、市场对ETF跟踪指数的预期等等。

当市场预期某个指数会涨,那大家都来抢购相应的ETF,这就会导致需求大增,市价可能短期内高于IOPV,从而出现溢价;反之,预期指数跌,ETF被抛售,市价下跌低于IOPV,则会形成折价。
ETF的流动性,一定程度上也会推动折溢价的出现。市场上有些ETF的规模比较小,日均交易量也比较低,这类产品就很容易因为资金的集中进出,导致价格大幅偏离净值。
流动性不足也会进一步扩大买卖价差,人们在买入时可能要支付更高的价格,卖出时则可能面临更低的报价。
理论上,套利机制可以消除ETF的折溢价。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套利可能面对许多交易限制,例如门槛高(许多ETF的申赎起点是100万份甚至几百万份)、流动性不足等等,从而导致套利的效率降低,折溢价无法被完全消除。
那面对ETF的不同价格,以及延伸出来的折溢价问题,我们在投资时要注意什么呢?
首先,是要理解ETF的市价、IOPV和实际净值之间存在差异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不必因此过度担忧。
其次,对于折溢价的情况,咱们要辩证地来看待。

当某只ETF的溢价率很高,市价远高于IOPV,这虽然说明市场看好它的价值,但我们也要警惕背后的高溢价风险,避免追高买入。
而当折价率很高的时候呢,折价买入看似占了“便宜”,但大幅折价也可能意味着市场对它的认可度和信心都很低,这时买入又未必是好的决策了,所以此时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去分析造成折价率偏低的原因。
最后,如果遇到非常看好某只ETF,但它场内溢价率又很高的情况,怎么办?
可以考虑两种解决方案。
1. 在场内寻找其他跟踪同一指数但溢价率相对没那么高的ETF。
2. 在场外选择相关ETF的联接基金作为“平替”。联接基金的优点是门槛低(许多平台1元就能起购),无需开通证券账户就能投资,而且这类基金按净值成交,也不会出现溢价或者折价的情况。不过,以净值成交的方式就不如ETF的实时买卖来得灵活了。
《广发投资进化论》栏目由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发基金”)员工撰写,内容引用信息来自公开资料,我们力求但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请读者仅作参考,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栏目所载观点、结论及意见仅代表在报告发布时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广发基金立场,亦不构成任何投资与交易决策依据。对于任何因使用或信赖本栏目内容而造成(或声称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基金投资有风险,投资须谨慎。本栏目内容版权仅为广发基金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广发基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和本风险揭示书,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