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理财学堂>投资进化论>全集
这4个买“固收+”的误区,建议绕着走
发布时间: 2025-02-21来源:广发基金
00:00


 广发投资进化论 

向上.jpg
向上 | 今日主播
 广发基金投教基地 

 

投资有门道,理财没烦恼,大家好,我是向上,欢迎收听本期的《广发投资进化论》。

随着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进入“1时代”,“固收+”基金也逐渐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不少稳健投资者都把目光投向“固收+”,考虑着要不要买点了。

只不过,在投资“固收+”之前,我们最好先了解4个常见的误区以免掉进投资陷阱哦。

 


误区1

“固收+”基金与纯债基金同风险

“这不也是债券基金吗?可这波动幅度看着不像啊?”

“怎么回事?你一个债基,涨跌怎么跟着股市走?”

  ……

在投资社区或论坛,我们有时会看到如上的抱怨,有些投资了“固收+”的朋友,因不了解基金的配置结构,往往会误以为“固收+”和纯债基金具有同样的风险收益,甚至还有些朋友以为“固收+”的稳健属性等于“没有风险”。

但实际上,“固收+”基金以债券等稳健类资产为底仓,同时还会配置一部分股票等风险稍高的资产。这就意味着,当权益市场出现剧烈波动,“固收+”的净值也可能会跟着出现较大的涨跌。

“固收+”基金虽然以债券资产为底仓,但权益资产的加入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它的风险水平。根据组合金融理论,当权益仓位超过10%时,组合的波动率将显著偏离纯债基金。

一般来说,“固收+”的风险收益特征介于纯债基金和偏股混合基金之间。了解了这一点,下次在投资时,我们就要有比较清晰的风险意识啦。

 


误区2

不同“固收+”基金之间同风险

在一些朋友眼中,“固收+”基金的投资策略不复杂,就是“债券打底、股票增厚”,由此也进一步认为,不同的“固收+”产品之间,风险收益也是差不多的。

这就又是一个误区了。实际上,“固收+”并非单一策略的集合,不同的产品在资产配置的比例和选择范围上,都会有显著的差异。

举个例子

我们比较常见的“固收+”基金有二级债基、偏债混合型基金、长期偏债的灵活配置型基金等等。

其中,二级债基主要投资债券市场,可以参与二级市场股票交易,但权益仓位不超过20%;偏债混合型基金,也能同时投资债市和股市,但权益仓位上限更高,可以到30%;至于灵活配置型基金,仓位的变动和策略就更灵活了。

权益仓位有高低,所以不同的“固收+”之间,风险收益水平也会有高低,绝不能一概而论哦。

 


误区3

同一只“固收+”的所有份额无差别

目前市场上很多的“固收+”基金,同一只基金分好几类份额,最常见的是A类和C类,有时还会见到D类、E类或其他类别。

这些份额并非没有区别,其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费率结构、销售渠道等方面。

 

A类

前端收费模式,即购买基金时要支付一定的认/申购费,赎回时根据持有时间收赎回费,大部分产品都是持有时间越长,赎回费越低,比较适合中长期投资者

C类

不收认/申购费,按持有时间收赎回费,另外还会收取销售服务费(从基金资产中每日计提),比较适合短期投资者

D类 / E类

一般指存在C类之后新增的基金份额,费率、申购门槛和C类可能不同。有些D类/E类份额是“定制款”,针对特定渠道或投资者设计。

 


误区4

仅凭业绩指标来选基金

 

“这只基金以前表现那么好,之后肯定也不错。”

大家在选择具体的“固收+”产品时,有没有也这样想过呢?

参考历史收益选择基金,是相当一部分人的选基“宝典”。然而,历史业绩并不代表未来表现,尤其是在市场环境变化较大的情况下。

假如我们看到一只“固收+”基金过去一年表现特别好,可能是因为债市或股市恰好有一轮不错的行情。但未来市场无法预测,基金后续也就不一定能复制同款表现。如果只关注业绩,尤其是短期的业绩,就很容易被其吸引而忽略背后的回撤风险。

看历史业绩只是选基的第一步,了解回撤、性价比,甚至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对市场的看法等信息,都同样重要。也建议大家在充分对比之后,再进行选择。

《广发投资进化论》栏目由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发基金”)员工撰写,内容引用信息来自公开资料,我们力求但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请读者仅作参考,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栏目所载观点、结论及意见仅代表在报告发布时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广发基金立场,亦不构成任何投资与交易决策依据。对于任何因使用或信赖本栏目内容而造成(或声称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基金投资有风险,投资须谨慎。本栏目内容版权仅为广发基金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广发基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和本风险揭示书,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全集
2025-08-20
用上“增强术”的指数基金,能不能“多赚一点”?
2025-08-15
当我们在投创新药时,到底在投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