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资有门道,理财没烦恼,大家好,我是小雨,欢迎收听本期的《广发投资进化论》。
这段时间,债市持续震荡调整,许多债基也是接连“碎蛋”。不少朋友都开始担忧:这情况什么时候才是个头?该怎么面对当前波动呢?
今天,咱们来复盘一下过去15年中债券市场的4轮大调整,看看其中有没有一些应对波动的有益经验。
近15年来,债券市场主要出现过4轮比较大型的调整,咱们挨个儿来分析。
1
背景:2013年,金融体系杠杆率较高,同期美联储释放退出量化宽松(QE)的信号,引发全球市场对流动性收紧的担忧。
过程:为控制过度杠杆现象,央行开始强力收紧流动性,银行间市场资金面紧张。金融机构为应对“钱荒”压力,抛售债券以降低杠杆,市场上债券价格下跌。本次调整持续约半年左右。
2
背景:2016年,债券市场在宽松货币政策下走牛,收益率持续下行。然而,商业银行和理财资金通过加杠杆投资债券,导致市场杠杆率快速上升。同时,理财宣传的收益率已显著高于底层债券资产的收益率,金融机构为维持较高的收益率水平,进一步加大杠杆。
过程:央行调控提高短期利率,抑制杠杆过度扩张。利率的提高推动资金成本上升,投资者不得不减少融资、降低杠杆,债券被抛售,债券价格下行。本次调整持续约7个月。
背景:2020年初,疫情使得市场的不确定性加强,为抗击疫情,央行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宽松推动了债券市场的走牛。但随着国内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经济复苏预期增强,市场的风险偏好有所回升。
过程:随着股市开始走强,资金从债市流向股市,形成“股债跷跷板”效应,债券价格掉头下跌。本次调整持续约4个月。
4
背景:2022年末,随着经济活动回归正常化,房地产支持政策也陆续出台,市场对经济复苏的预期增强,整体风险偏好提升,大家对股市、楼市等风险更高的大类资产更感兴趣。
过程:2022年底,“股债跷跷板”撬动债市的回调,理财产品净值化进一步成为回撤的“放大器”,出现了理财赎回潮。本次调整持续约1个月。
回顾以上4轮债市调整,我们可以总结出2点共性供以后借鉴。
可以看到,当政策趋向紧缩,或是经济预期出现较大变化时,债市可能会出现一些调整。
比如,当货币政策收紧:流动性的匮乏将推动市场利率攀升,债市交易活跃度下降,进而导致债券价格下行。
在经济预期方面,当预期上调,市场的乐观情绪可能推高利率,风险偏好的上升也会促使资金流向股票等风险资产,导致债券价格下跌;当预期下调,市场对经济放缓的担忧可能压低利率,推动债券价格上涨,尤其是国债和高评级债券(当然低评级的信用债也可能因违约风险上升而表现不佳)。
从历史来看,债市的调整时间一般不超过1年,纯债类资产回撤修复的时间也比较快,整体上,债券资产还是呈现长期向上的态势。
下图中,从近15年长短债券基金指数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到,债市长期趋势向上,历史上4轮大的调整,在长期的视角下就如同长河中几朵小小的“浪花”,似乎也不是那么难以接受了。
图:长短债券基金指数近15年走势
数据来源:Wind,数据截至2025年3月17日。中长期纯债型指数代码为885008.WI,短期纯债型基金指数代码为885062.WI。基金指数过往表现不预示未来,投资须谨慎
我们都知道,债券投资有个重要的收益来源,就是票息。在债券持有期间,投资者可以获得稳定的票息收入,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因市场下跌带来的价差损失。所以,债市即使调整,幅度也比股市的平均水平要小得多,大家不必过于焦虑。
回到大家最关心的问题,面对债市调整,我们还可以怎么做呢?
尽管近期债市出现了一定的调整,但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也可以减少对短期波动的关注(比如降低查看净值的频率),着眼长期,保持乐观心态,期待市场风险释放后的机会。
如果担心债市后续还会下跌,不想冒太大风险,也可以考虑降低长债基金的持仓比例,置换到中短债基金或同业存单基金上。这些品类的波动更小,可借此降低投资组合的整体风险。
对于风险承受力更高的投资者,可以关注“固收+”等包含权益投资的基金。这类产品在固收类资产的基础上搭配权益类资产,有助于增加收益弹性。同时,基于“股债跷跷板效应”,“股+债”一定程度上也能使投资组合更加均衡。
好了,本期的节目就到这里。如果觉得我们的内容还不错,欢迎转发朋友圈分享给家人朋友。我是小雨,我们下期再会。
《广发投资进化论》栏目由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发基金”)员工撰写,内容引用信息来自公开资料,我们力求但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请读者仅作参考,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栏目所载观点、结论及意见仅代表在报告发布时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广发基金立场,亦不构成任何投资与交易决策依据。对于任何因使用或信赖本栏目内容而造成(或声称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基金投资有风险,投资须谨慎。本栏目内容版权仅为广发基金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广发基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和本风险揭示书,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