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资有门道,理财没烦恼。大家好,我是小雨,欢迎收听本期的《广发投资进化论》。
近日,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在上海成功举办。本届大会以“智能时代、同球共济”为主题,规模创历史之最,超过800家企业携3000余项创新成果参展,全面展示了AI技术的最新进展。
这场科技盛宴,不仅给前沿技术提供了展示机会,更为投资者了解AI产业全貌提供了重要窗口。都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展会中令人目不暇接的大语言模型、AI硬件设备、智能机器人等创新产品,背后都离不开AI技术从底层算力到终端应用一整条产业链的支撑。
对于投资者来说,理解AI产业链上、中、下游结构,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是把握AI投资机会的基础。
从流程维度进行划分,AI产业链可以划分为基础层的上游产业、技术层的中游产业以及应用层的下游产业。
上游是整个产业链的基石,主要围绕数据和算力进行技术研发与服务搭建,分为数据平台和算力支持两大类。
-
数据平台主要提供数据搜集、加工、应用等全流程数据服务。数据好比AI产业中的“血液”,对于数据的处理,往往会影响中游AI模型的性能与AI应用的效果。
-
算力支持主要为数据服务提供硬件支持,包括AI芯片、数据中心和AI服务器等,相关算力基础设施的搭建,对产业中下游也会产生较深的影响。
中游是连接上游基础层与下游应用层的桥梁,聚焦数据挖掘、学习与智能处理,将算力和数据转化为可用的AI能力,多以软件为主。
细分来看,中游包括算法模型、AI软件框架和通用技术三大部分。算法模型的优劣将决定AI应用水平的高低;AI软件框架和AI通用技术(如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则以模块化的方式降低了AI开发门槛,加速技术创新与扩散。
下游是AI产业价值落地的最终环节,着眼于如何把AI技术和其他产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AI提升已有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其应用场景极为广泛,大部分传统行业都可以结合AI进行重塑。比如在智驾领域,AI是实现自动驾驶的核心,智慧医疗方面,AI又可辅助影像诊断和新药研发……本次WAIC大会上,还有大量“AI+教育”“AI+文旅”“AI+办公”等产品案例,不一而足。
下游应用的特点,就是场景驱动、百花齐放,直观体现了AI的商业价值,但也因其分散和快速迭代的特性,对投资者的行业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WAIC大会的举办,给市场中AI相关的板块好好添了一把火。不过,即使我们抛开短期的热点,从中长期角度来看,AI板块同样值得关注。
一是政策方面,国家对科技发展的支持为行业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全球资本的持续涌入,也为行业提供了资金弹药;最重要的是,当前AI在各行业的渗透率仍处于早期阶段,未来的发展潜力不容忽视。
考虑到AI产业技术更新快、研究门槛高,投资AI行业个股的难度不小,作为普通投资者来说,通过指数化投资来把握AI产业整体机会,可能是更高效便捷的方式。
在国内市场,其实不乏与AI相关的权益指数。下面我们以其中一个典型代表——科创AI指数为例,看看它的构成。
科创AI指数(代码950180)从科创板市场中选取市值较大的,业务涉及人工智能基础资源、技术及应用支持的30家企业作为成份股,是专门聚焦AI领域的主题指数。
在选样方法上,该指数的选样空间包括三个方向:
1. 为人工智能提供基础资源:如专用计算芯片、高性能计算机等设备。
2. 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如云计算、大数据、机器视觉、语音语义识别等技术或服务。
3. 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如智能安防、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智能穿戴等。
这一选样空间,与前文所述AI产业链的上、中、下游结构是高度契合的。
从行业结构分布来看,当前指数中半导体的比重最高,占据了半壁江山,软件开发、IT服务等中下游的技术与应用也有相应配置,呈现出“上游算力主导、中下游技术协同”的格局。
图1:科创AI指数行业结构分布
数据来源:iFinD,截至2025年7月30日,采用申万二级行业分类。指数过往表现不预示未来,投资须谨慎
自基日(2022年12月30日)以来,科创AI指数的复合年化回报率为26.51%,表现强劲,但波动同样不小,年化波动率达37.20%。
图2:科创AI指数历史表现
数据来源:iFinD,2022年12月30日至2025年7月30日,复合年化回报率=[(1+区间涨跌幅)^(250/交易日天数)-1]*100%;年化波动率={∑[(Ri-∑Ri/N)^2]/(N-1)}^0.5*250^0.5,计算周期为日频,N为样本区间量,Ri为区间收益率。过往表现不预示未来,投资须谨慎
总的来说,如果大家看好AI产业的发展潜力,又不想在个股上领域艰难抉择,不妨考虑借道科创AI等指数,从产业链的层面来把握机会。
因指数具有高成长、高波动的特征,大家也可以考虑以定投或是组合投资的方式来分散风险。
以上就是本期要分享的全部内容,欢迎转发朋友圈分享给家人朋友。我们下期再会。
《广发投资进化论》栏目由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发基金”)员工撰写,内容引用信息来自公开资料,我们力求但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请读者仅作参考,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栏目所载观点、结论及意见仅代表在报告发布时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广发基金立场,亦不构成任何投资与交易决策依据。对于任何因使用或信赖本栏目内容而造成(或声称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基金投资有风险,投资须谨慎。本栏目内容版权仅为广发基金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广发基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和本风险揭示书,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