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下旬以来,上证指数开启震荡模式,很多朋友都有一种感觉,就是市场的波动正在加剧,虽然整体仍处于上行的趋势当中,但时不时就大幅回调几天,让大伙儿“冷静”一下。“追高”和“亏钱”,也成为了近两周大家讨论得特别多的话题。
正如投资大师格雷厄姆所言:“牛市是普通投资者亏损的主要原因。”我们且不讨论现在是不是牛市,先看一件确定的事,即确实有不少朋友会在上涨行情里亏钱,甚至亏得比市场还在低位时更多。
这种现象看似反直觉,实则有迹可循。以下3个常见的原因,咱们不妨“对号入座”,自我检视一下。
市场低位时,很多朋友信心不足,投入的资金量很小,直到涨过一段时间,赚钱效应显现后,才后知后觉加大投入。
人们未能积累足够多的低成本筹码,“越涨越买”反而还会推高持仓成本,一旦出现大的回调,这些高位加仓的部分首当其冲遭受损失,前期微薄的盈利可能被迅速吞噬。
有些朋友错过了行情启动的“鱼头”阶段,心有不甘,便想尽可能地抓住“鱼尾”部分,贪恋“赚最后一分钱”,即便到了止盈点,也迟迟不愿按纪律落袋为安。
抑或当趋势已经明显转弱,市场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仍抱有侥幸心理,在下跌过程中不断补仓,期望博一个反弹。但结果往往是后进补仓的部分跌幅更大,不仅没能挽回损失,反而把前期的盈利也搭了进去。
股市上行期间,许多朋友都会加大偏股资产的权重。适当增加偏股资产能提升收益弹性,但问题在于,很多人抵抗不住“高收益”的诱惑,把这些高风险资产的比例提高到了远超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水平。
这类资产在上涨时虽能带来可观的收益,但一旦遇上剧烈震荡或回调,账户的大幅波动很容易击穿投资者的心理防线,在恐慌情绪驱使下,人们往往会“高买低卖”,最终以亏损收场。
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尽可能地避开“市场上涨,但账户亏钱”的魔咒?或许,我们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思考。
投资是细水流长的慢活,得从自身需求出发,做好长期规划和理性配置——这里的“配置”,包括了“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
时间维度上,采用定投或分批逢低买入的入场方式,相较于一次性满仓买入更能分散风险、平滑成本曲线。
同时也要注意,需要严守止盈纪律——当投资组合达到预期收益目标时,及时止盈卖出。止盈后可以选择暂时观望,等待下一次市场调整再开启新一轮定投,又或者更换估值更低、性价比更高的赛道,避免在高位恋战。
空间维度上,将资金分配在不同类型的资产上,让账户始终保持“进可攻、退可守”的状态。“核心-卫星”策略、杠铃策略等等,都是非常经典且实用的资产配置策略。
以前者为例,可以将大部分资金配置于防御性强、波动较低的“核心资产”,品种包括债券基金、稳健类宽基指数等;同时拿出小部分资金配置弹性较高的“卫星资产”,常见品种有行业主题指数或高弹性的宽基指数。
除了投资策略与投资纪律,投资基金的选择也有讲究。前面我们提到的宽基指数,其实就是适合大部分人的“投资搭子”。
如果大家没有精力和时间去研究单个行业、单只个股,对超额收益也没有特别要求,那宽基指数就是我们追求市场平均收益的最便捷的工具。
目前市场上主要的几只宽基指数,基本都具有覆盖行业广泛、市场表征性强的特点。比如中证A500,涵盖了全部35个中证二级行业,纳入各行业龙头公司;又比如创业板指,汇聚了大量优质的创新成长企业,新经济产业占比高,符合经济转型发展方向。
若投资于这些宽基指数的指数基金或指数增强基金,往往有利于规避投资个股和单一行业的集中风险,同时能帮投资者覆盖到更多行业机会,降低“不断追逐热门行业”的择时难度。
对原本风险偏好较低的朋友来说,股市上涨时,如果想提高偏股资产的比例,就要比其他人要更注意风险的控制。因为一旦所投的资产波动过大,这一群体也更容易陷入恐慌,甚至割肉离场。
如果觉得直接买偏股型基金或权益类指数基金“太刺激”了,可以考虑先关注一些“固收+”基金。这类基金一般是以债券等稳健类固收资产作为主要部分,再辅以小部分股票等权益类资产进行增强。
在当前“低利率+结构性行情”的市场环境下,纯债券投资的收益率可能偏低,而单纯投资股市又波动较大,“固收+”基金的结构特点,让它更有利于兼顾收益与风险的平衡,有助于帮稳健型投资者实现“比债券多一点,比股票稳一点”的目标。
《广发投资进化论》栏目由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发基金”)员工撰写,内容引用信息来自公开资料,我们力求但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请读者仅作参考,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栏目所载观点、结论及意见仅代表在报告发布时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广发基金立场,亦不构成任何投资与交易决策依据。对于任何因使用或信赖本栏目内容而造成(或声称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基金投资有风险,投资须谨慎。本栏目内容版权仅为广发基金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广发基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和本风险揭示书,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