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有赎回基金的想法,先问自己这3个小问题
投资有门道,理财没烦恼。大家好,我是六六首席,欢迎收听今天的《广发投资进化论》。先来看本周客户的问题:
最近跌得快受不了了,对现在赎回基金怎么看?
这个问题想来不是这一位朋友的想法,截止到本周三,A股经历了一波比较大的调整,打开投资交流群,朋友们都在自嘲“跌妈不认”和卸载APP。
市场震荡期,有人想补仓,也有人想赎回。对于想补仓的朋友,六六已经在前两期的节目《学会应对亏损,是投资的必修课》中,和大家讨论了补仓的方法,今天,咱们借这位朋友的提问,再来聊聊赎回基金的一些注意事项。
1 近期市场调整的原因
基金投资于市场,因此在我们考虑是否要赎回基金之前,对市场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是情绪面的短暂冲击,还是基本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面对不同市场因素,对应的操作策略也是不同的。
近期A股的调整,主要是受到海外市场的影响:
1. 美债利率上行
通常来说,美债利率的快速上行,通常会引发高估值成长类股票价格的同步下调。最近美债利率震荡上行,让当前市场对于流动性收紧的担忧进一步恶化,使得国内外风险资产波动加大。
2. 地缘政治事件
受地缘政治事件影响,市场风险偏好大幅降低,避险情绪浓厚。此外,随着石油、黄金等大众商品价格的暴涨,市场对于“滞胀”的担忧加剧,使得股市和债市均面临压力。
同时我们需要留意,经过一轮调整,截至3月4日,股票资产的风险溢价分位数已从年初的接近50%上升至60%左右,说明股票资产的风险性价比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就目前市场环境而言,我们在关注短期调整风险的同时,也无需过度悲观。
2 赎回前需要思考的3个问题
在了解了市场之后,对于要不要赎回,或许大家心里已经有了一些想法。
六六很能理解大家的心情,没有人能够预判明天的市场是涨还是跌,因此“要不要赎回”确实是一个很艰难的决策,谁都没法拍胸口给个准数。
不过,根据六六的经验,如果能想清楚以下几个问题,综合来看待整件事情,对做最终的决策还是挺有帮助的:
1. 这笔投资是否已经影响了你的生活?
我们的风险偏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例如市场好的时候,或者身边的人都赚了不少的时候,一些朋友会错误地调高自己的风险偏好,最终选择不合适自己的产品,而一旦市场出现持续低迷,亏损就会远超原有的承受能力。
我们在过往的节目中一直坚持的一种观念是:投资只是生活的点缀,不应该让它扰乱基本的生活秩序。所以,如果一笔投资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你的生活,让你寝食难安、无心工作,那么,要不要更换基金,要不要调整仓位比例,都是时候要重新评估一下了。
2. 你持有的基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吗?
基金出现短期亏损,一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原因:一是看是不是受市场整体环境的负面影响,泥沙俱下;二是看基金本身是不是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比如基金经理是不是换人了、基金投资策略是不是有变化了、重仓的方向是不是出了重大利空等等。
如果经过以上的排查与审视,我们发现基金产品与我们当初配置它的时候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纯粹只是因为短暂的市场情绪冲击而下跌,那就得重新考虑此时割肉是否值得了。
3. 赎回之后,有更好更适合自己的投资吗?
六六接触过的客户中,有很多人都存在这样的操作问题:一开始是被急跌吓坏了,没考虑清楚就“先割再说”,但资金又没有更好的去处,过段时间反弹了,又只能以更高的价格买回来。
所以,赎回基金前,建议先想好这部分赎回资金的去处以及操作安排。如果像案例里的,在同一只基金上低卖再高买,那还不如重新审视一下长期投资的计划呢,你说对吧?
把以上3个问题想清楚,再决定是赎回还是继续持有,这样做出的决策,或许日后才不会后悔。
以上就是本期六六想跟大家分享的全部内容,听众朋友们还有什么投资困惑,可以在下方文字版中点击图片入口,向我们提问。被选中问题的朋友,还可以获得精装理财书籍《战胜华尔街》1本。
↓ 点击下图去提问 ↓
如果觉得我们的内容还不错,欢迎转发朋友圈分享给家人朋友。我是小刘老师,我们下期再会。
风险提示:《广发投资进化论》栏目由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发基金”)员工撰写,内容引用信息来自公开资料,我们力求但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请读者仅作参考,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栏目所载观点、结论及意见仅代表在报告发布时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广发基金立场,亦不构成任何投资与交易决策依据。对于任何因使用或信赖本栏目内容而造成(或声称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基金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本栏目内容版权仅为广发基金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广发基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和本风险揭示书,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