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广发基金投资者教育基地 | 客服热线:9510 5828

投资进化论

“我要不要换掉这只基?”这个问题,这样想……

日期:2023-07-28
0:00
0:00

投资有门道,理财没烦恼。大家好,我是小沨,欢迎收听今天的《广发投资进化论》。

最近基金二季报出炉,基金们都公布了自己的“中考”成绩单。今年以来基金表现分化很大,有些朋友看着手里的基金也开始发愁了:涨得多的,会不会已经是高点,为保住胜利的果实要不要止盈换一个方向?还亏着的,什么时候才能迎来反弹,要不要换一个赛道?

虽然我们经常说“基金要长期持有”,但长期持有不等于一成不动,随着市场环境和投资需求的变化,基金自然也需要进行调整。而对于“手里的基金要不要更换”这个问题,大家不妨从以下3个方面来思考。

01

有没有更好的投资机会?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兴产业层出不穷,新的投资机会不断涌现,市场的热点也在不断轮动。就比如,前几年大消费、大医疗红红火火,随后风口逐渐切换至新能源,猛涨了一波,到了今年,新能源热情退却,TMT又成了万人瞩目的焦点所在……

如果手头的基金和市场风格不匹配,表现则可能平平,更甚者,若是重仓的行业的基本面逻辑发生了重大负面改变,或是估值过高,后续还有可能面临较大的回调风险。

这时候,投资者就可以结合产业发展前景、行业估值等要素进行判断,如果有更好的投资机会,可以考虑调整手中的基金组合,对一些基金进行取舍。

02

投资需求变化了吗?

除了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外,自身投资需求的变化也是更换基金的重要因素。

我们以投资期限的变化为例:假设某人原先打算准备了一笔买车的钱,放在债基当中,但后来又打消了买车的念头,这笔钱成了几年内都用不上的闲钱,那么,如果他想好好利用一下这笔资金,追求更高的风险收益,就可以考虑把一部分债基换成偏股类基金。

同样的,如果一笔短期很快就要用的钱,却拿去购买了偏股基金等产品,投资期限与产品适宜期限不匹配,也可以考虑更换。因为一般来说,马上就要用的资金,还是更建议放在更稳健的债券类基金中,偏股基金的波动大,容易出现亏损时还要被迫赎回的情况。

除了投资期限的变化,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如果出现变化,手中的持仓也应该及时据此调整。人们的风险承受水平会随着每个人家庭阶段、财务状况、投资经验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建议大家定期去做一次风险测评,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做一个更新了解。

就比如,一个人年轻时风险承受能力很高,买的都是高风险的产品,但到了退休之后,心态就从追求刺激变成稳健为上,受不了高波动的风险,那么他就可以考虑降低仓位,更换风险更低的基金,降低账户的波动水平。

03

还认不认同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是一只基金的灵魂人物,TA的投资风格、投资理念、投资框架和逻辑都会深度影响基金的实际运作,最终反映在基金的涨跌上。有句话叫买基金就是买基金经理,其实背后反映的就是投资者认不认同基金经理的理念和管理能力。

因此,当一些基金经理的风格、策略发生变化时,我们就要考虑是否还要和TA一起走下去。如果已经不认可TA的理念和能力,还是尽早换个人吧,不然就是相互折磨,浪费时间罢了。

此外,如果基金经理发生变更,也可能会对基金业绩造成影响,如果不能接受这种变化,投资者也需要考虑更换基金的问题

当然,不是说一换经理就要换基金,我们可以先评估新任基金经理的历史管理业绩、投资风格和理念,还可以设置一定的考察期,观察一段时间,要是表现实在不佳,再换基金也不迟。

总的来说,市场在变化,人也在变化,基金持仓也不是永恒不变。定期审视账户的情况,从以上提到的3个角度看基金有没有优化的可能,才能让基金组合更加科学。

好了,本期的节目就到这里。听众朋友们还有什么投资困惑,可以在下方文字版中点击图片入口,向我们提问。被选中问题的朋友,还可以获得精装理财书籍《战胜华尔街》1本。

↓ 点击下图去提问

提问插图.png

如果觉得我们的内容还不错,欢迎转发朋友圈分享给家人朋友。我是小沨,我们下期再会。

风险提示:《广发投资进化论》栏目由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发基金”)员工撰写,内容引用信息来自公开资料,我们力求但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请读者仅作参考,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栏目所载观点、结论及意见仅代表在报告发布时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广发基金立场,亦不构成任何投资与交易决策依据。对于任何因使用或信赖本栏目内容而造成(或声称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基金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本栏目内容版权仅为广发基金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广发基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和本风险揭示书,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返回本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