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反弹超25%,买了恒生科技要不要止盈?
投资有门道,理财没烦恼。大家好,我是大顺,欢迎收听今天的《广发投资进化论》。
Choice数据显示,自6月1日以来,截至7年月31日,恒生科技指数涨幅超过25%,许多此前持仓恒生科技指数亏损的基友,近期收益已经回正了,甚至还有些人盈利了不少。
恒生科技指数近2月表现
数据来源:Choice,2023.6.1-2023.7.31。指数过往表现不预示未来,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01
指数反弹强劲的原因
有人可能好奇,为什么恒生科技指数短期反弹如此强劲?
恒生科技的成分股主要是互联网平台企业,广发基金指数投资部基金经理刘杰认为,近两年多来,我国平台经济逐渐从专项整治走向常态化监管,政策端持续释放积极信号,而7月召开的平台经济座谈会,进一步释放了支持平台经济发展的积极信号,平台企业有望迎来市场信心恢复及基本面改善。
同时,7月政治局会议给下半年政策取向定调,在化解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政策、活跃资本市场等方面释放积极信号,也在一定程度提升了市场的情绪和风险偏好。
另外,美联储7月FOMC会议中,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提到后续是否加息需要关注数据,市场对加息的担忧边际有所缓解。港股作为离岸市场,受到全球流动性的影响,也会受益于美联储边际放松的货币政策预期。
广发证券认为,港股市场进一步上行的催化来源于国内经济和盈利的超预期好转,或美联储货币政策趋于宽松的预期。港股当前估值具备一定的吸引力,维持今年港股将呈现盈利驱动的结构性行情的判断。
02
是否需要止盈?
有些买了恒生科技且小有盈利的客户,这段时间已经开始咨询是否要落袋为安。从7月底开始,大顺已经提醒相关客户要及时关注持仓收益的情况,结合自己的投资需求来评估是否止盈了。
一方面,影响港股市场的因素比较多,包括国内经济复苏的情况、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变化、海外流动性的情况等等。
另一方面,港股没有涨跌幅限制,恒生科技指数整体的波动是挺大的。举个例子,恒生科技曾经在2022年10月28日至2023年1月31日的3个月时间内,上涨超过50%;随后又在2023年1月31日至5月31日的4个月内回调了近25%。
恒生科技指数走势图
数据来源:新浪财经,2022.10.31-2023.7.31。指数过往表现不预示未来,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如果期间有不错的收益而没有止盈,持仓收益有可能会“坐过山车”。对于投资定力不够的朋友,这样情况可能会让投资体验大打折扣。
因此,如果大家对持仓收益已经比较满意,也不想后续继续冒回调的风险投资,可以结合自身具体情况进行仓位的调整。毕竟,保持一个好的投资体验也很重要。
03
止盈后买什么?
除了是否要止盈的问题之外,有些客户还有第二重疑问:如果止盈赎回了,那止盈后要买什么,什么时候再度入场?
大顺给的答复是,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仓位和行业配置情况来考虑。
仓位方面,如果本身整体仓位已经比较高,那么止盈后的资金可以考虑一些稳健类的产品,例如债基、“固收+”等,把账户的仓位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反之,如果目前仓位并不高(比如2成、3成等),那么后续也可以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考虑是否继续配置偏股型产品。
行业配置方面,如果目前持仓产品的行业已经比较集中了,比如持有的都是行业主题基金,那么可以考虑转配一些风格均衡的品种,避免行业配置过度集中,以更好地适应轮动的市场。
至于什么时候再入场,如果最后决定继续配置偏股型产品,可以考虑用定投或智能定投的方式,分批重新参与到市场当中,这样也有利于我们平摊买入成本、分散集中买入的风险。
好了,本期的节目就到这里。听众朋友们还有什么投资困惑,可以在下方文字版中点击图片入口,向我们提问。被选中问题的朋友,还可以获得精装理财书籍《战胜华尔街》1本。
↓ 点击下图去提问 ↓
如果觉得我们的内容还不错,欢迎转发朋友圈分享给家人朋友。我是大顺,我们下期再会。
风险提示:《广发投资进化论》栏目由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发基金”)员工撰写,内容引用信息来自公开资料,我们力求但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请读者仅作参考,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栏目所载观点、结论及意见仅代表在报告发布时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广发基金立场,亦不构成任何投资与交易决策依据。对于任何因使用或信赖本栏目内容而造成(或声称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基金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本栏目内容版权仅为广发基金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广发基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和本风险揭示书,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