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反复,怎么从“无效焦虑”到“有效减震”?
投资有门道,理财没烦恼。大家好,我是六六首席,欢迎收听今天的《广发投资进化论》。
近期A股市场调整不断,有客户跟六六说,自己的仓位比较重,每天看着账户亏损很焦虑,要是哪天净值回撤比较大,甚至连觉都睡不好。
我们应该怎样缓解这种“基金投资焦虑症”呢?今天六六就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当前的市场环境如何?
首先我们来看看当前的市场情况。宏观方面,近期公布了7月经济数据,7月工业增加值同比为3.7%,低于上月的4.4%;1-7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3.4%,相比上月的3.8%有所回落;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2.5%,同样低于上月的3.1%。
8月21日,1年期LPR降至3.45%,较上月下降10个基点。广发基金宏观策略部认为,央行近期的降息反映了当前需求端偏弱的问题需要更积极的应对。这进一步说明,“稳增长”的政策总基调并没有变化,相信配套政策的逐步落地将有望带动经济数据的企稳,并对市场情绪构成重要支撑。
其实,经济的复苏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政策的陆续落地将改善投资者的预期,从而带来市场的企稳。当前,不妨关注左侧布局的机会。
该如何缓解“基金投资焦虑症”?
经济的复苏需要经历曲折的进程,市场的企稳也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因此,在关注布局机会的同时,也需要采取一些措施,让自己能更顺利地渡过调整期,尤其是缓解“基金投资焦虑症”。
各人持仓轻重程度不同,应对的措施也不一样。六六整理了几条思路,供大家参考:
1.若仓位较重,适当调整基金持仓
对于目前仓位较重的人而言,每天的基金净值波动可能会对心态造成较大的影响,就如节目一开头提到的客户,投资的焦虑已经影响了日常生活。
遇到这种情况,六六觉得大家可以考虑一下调整基金持仓。例如降低总体的仓位,适当减持集中度较高、净值波动大的基金,考虑配置一些更稳健的债券类、FOF类等产品。
把投资组合的波动控制在自己能忍受的范围之内,才能让我们更平和、更理智地对待市场的起伏。
2.若仓位较轻或适中,从3方面思考
淡化对于基金净值的敏感度
受“损失厌恶”心理的影响,人们面对亏损和盈利的感受是不同的。损失带来的痛苦是同等盈利带来的喜悦的2.5倍。
因此,在弱市越是高频率地查看账户收益,投资者大概率越是痛苦,而这种痛苦的心理作用是非常强大的,往往能左右最终的投资决策。
任何行动都要在“不那么痛苦”的状态下才能长久维持。对很多人来说,投资只是生活的点缀,那么在仓位不重的情况下,既然大环境不如意,不妨暂且淡化对基金净值的敏感度,少看一点账户,把注意力更多放在生活当中。
让自己“不那么痛苦”,其实也是一种减少“损失厌恶”影响的方法。
考虑配置新发基金产品
当市场大环境震荡,某些优质企业股价有明显的下降,这个时候布局,可能可以获得一些便宜的优质筹码。如果想趁低布局权益基金,但又忧心波动的风险,六六觉得,可以考虑一下配置新发的产品。
这是因为,一方面,新发基金有建仓期,期间仓位可能较低,有更充分时间抵御下跌;另一方面,此时的新发基金相当于在市场的偏低位置入场,后续上涨的潜力和空间或许更大。
定投或逢低补仓时注意控制仓位
坚持定投也是缓解投资焦虑的一大妙法。六六和客户交流时,也有不少人表示自己现在仓位不算重,正在有序定投,趁弱市积累筹码,期待反弹能有好收获。
在跌宕的行情中坚持定投,或是按既定策略逢低补仓,这些纪律性的投资方式,可以让我们在面对震荡时更加从容。
不过要注意的是,越跌越买、左侧布局虽好,过程中得要把控投入的节奏,控制总体的仓位。万一仓位补得过重,一旦市场继续下跌,损失超出了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反而会弄巧成拙,进退两难。
以上就是本期六六要分享的全部内容,如果听众朋友们还有什么投资困惑,可以在下方文字版中点击图片入口,向我们提问。被选中问题的朋友,还可以获得精装理财书籍《战胜华尔街》1本。
↓ 点击下图去提问 ↓
如果觉得我们的内容还不错,欢迎转发朋友圈分享给家人朋友。我是六六首席,我们下期再会。
风险提示:《广发投资进化论》栏目由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发基金”)员工撰写,内容引用信息来自公开资料,我们力求但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请读者仅作参考,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栏目所载观点、结论及意见仅代表在报告发布时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广发基金立场,亦不构成任何投资与交易决策依据。对于任何因使用或信赖本栏目内容而造成(或声称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基金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本栏目内容版权仅为广发基金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广发基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和本风险揭示书,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