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基怎么也绿了半个月?还能继续拿着吗?
投资有门道,理财没烦恼。大家好,我是大顺,欢迎收听今天的《广发投资进化论》。
最近买了债基的基友们可能有些郁闷,8月下旬以来,许多纯债基金出现了一定幅度的调整。具体来看,8月24日至9月11日,中长期纯债基金指数和短期纯债基金指数分别回调了0.33%和0.13%。
之前还涨得好好的,怎么突然就绿了半个多月呢?不少基友都来咨询这波债市回调的原因,当然,最关心的问题还是,手头上的债基要怎么处理?
1
债券市场为何回调?
我们先来看看,债券基金本轮回调的原因是什么。
一方面,7月下旬以来,稳增长政策密集出台,提振了市场信心,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居民的风险偏好。
货币政策方面,央行超预期调降MLF;房地产方面,“认房不认贷”落地,存量首套房贷利率以及首套、二套最低首付比例降低;资本市场方面,连续推出印花税减半征收、收紧IPO节奏、规范减持行为、调降融资融券保证金等政策措施。
股票和债券之间经常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跷跷板”效应,当市场风险偏好回升时,股票作为风险资产表现有所回暖,而债券作为避险资产,则有可能会出现回调。
另一方面,虽然央行超预期降息,但银行间短期资金面仍然较为紧张,导致回购利率全面上行。
债券市场的表现,一般比较依赖宽松的资金面,所以这次银行间资金面趋紧,也是导致债券回调的因素之一。
2
手里的债基怎么处理?还能持有吗?
有基友比较关心,这次债市还要调整多久呢?
广发基金固定收益总部认为,后续债券市场的走势,需要关注基本面恢复的成色和资金面偏紧的持续性。
如果消费、投资、出口等需求端数据有所改善,一般会有利于市场风险偏好的回升;同时,如果资金面延续偏紧的态势,债券市场就仍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扰动。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也是基民朋友们咨询得最多的问题),当下我们的债券基金还能持有吗?当债跌股涨的时候,要不要干脆卖掉债券买股票好了?
在此,大顺想展示一下纯债基金2018年至今,将近6年左右的业绩表现,大家可以用作参考。
2018一2023年纯债基金年度涨跌幅
(单位:%)
数据来源:Choice,截至2023年9月11日。指数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投资有风险,选择须谨慎
如上图所示,2018年至2022年,短期纯债型基金指数和中长期纯债型基金指数,都保持着年度正收益的表现。今年以来,截至9月11日,两个纯债基金指数的收益分别是2.02%和1.62%。
具体来看,中长债基金在2018年和2019年等表现较好的年份,年度收益在5%或以上;在2022年表现较差,但也有0.22%的正收益。短债基金,在2019年至2021年,年度收益保持在2%以上,在表现较差的2018年,年度收益是1.12%。从整体来看,纯债类基金的中长期业绩还是比较稳健的。
当然,风格再稳健也不等于保本,债券基金同样也会出现波动。2018年初至今,中长期纯债型基金指数和短期纯债型基金指数,最大回撤水平分别为1.66%和0.72%——其实这个回撤水平,应该还是在大部分投资者可承受的范围之内的。
落实到具体基金的处理上,大顺觉得,大家可以参考这几条思路来操作:
1.如果你将债基看作是资产配置中的一环,那么,只要基金表现还在自己风险承受范围内,其实都可以考虑继续持有。毕竟,债券类资产是资产配置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有利于提升账户的稳定性。
2.如果你实在担心债市的后续风险,可以考虑调整手中债基的结构,把波动相对更大的中长债基金转换成短债基金。
3.如果看好权益市场的后续发展,也可以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考虑转换一部分资金到权益仓位里,进行合理的股债配置。
以上就是大顺本期要分享的全部内容。如果听众朋友们还有什么投资困惑,可以在下方文字版中点击图片入口,向我们提问。被选中问题的朋友,还可以获得精装理财书籍《战胜华尔街》1本。
↓ 点击下图去提问 ↓
如果觉得我们的内容还不错,欢迎转发朋友圈分享给家人朋友。我是大顺,我们下期再会。
风险提示:《广发投资进化论》栏目由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发基金”)员工撰写,内容引用信息来自公开资料,我们力求但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请读者仅作参考,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栏目所载观点、结论及意见仅代表在报告发布时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广发基金立场,亦不构成任何投资与交易决策依据。对于任何因使用或信赖本栏目内容而造成(或声称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基金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本栏目内容版权仅为广发基金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广发基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和本风险揭示书,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