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中缺少这一点,“一万个小时定律”也会失效
投资有门道,理财没烦恼。大家好,我是小刘老师,欢迎收听今天的《广发投资进化论》。
相信大家都曾经在父母、老师、老板等人口中听过“一万个小时定律”。这个定律简单概括就是,如果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你需要付出一万小时的学习,通过量的积累,实现质的变化。
这一定律出自作家格拉德威尔的《异类》一书——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很多人将此奉为圭臬,但也有人报以质疑,就拿投资来说,有些人就会想:我都投资了这么多年,别说一万小时,四五万小时都有了,不也还没成为专家吗?有些投资甚至亏得还很多呢。这一万小时定律是不是假的呢?
“一万小时定律”为什么会失真?
事实上,“一万小时定律”并不是它字面上表现出来的那么简单。简单的时间积累,未必就能引起“量变”向“质变”的跃迁。
我们在某方面可能付出了大量的时间,最终却不一定就此成为专家。比如我们从小就开始在写字,但大多数人都不是书法家,因为大家都是在常规性地写字,并没有做针对性的训练。
投资也一样,沉浸股市多年的股民,如果没有掌握方法,多年后仍然是懵懵懂懂地投资,TA付出的时间并不会为其带来更丰厚的收益。
所以为什么“一万小时定律”有时会失真?
我们需要意识到,一万小时定律是成为专家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
要真正通过“一万小时定律”在某个领域获得成功,就离不开这一定律的核心前提:我们需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需要做到有效地学习,并学会根据目标不断调整优化。
生活中有很多工作其实是重复性的工作,如果我们只是按部就班,机械地重复积累,最终可能也就是把熟练度给刷到最高罢了。没有更深层次的思考,缺乏具备思维破局的能力,跳不出自己的舒适圈,就没有办法突破瓶颈,获得更大的发展。
有句话叫“战术上的勤奋并不能掩盖战略上的懈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万小时定律”在投资中适用吗?
那对应到我们的投资中,以上说的这些适不适用呢?
答案是肯定的。
比如我们熟悉的投资大师巴菲特、芒格等,他们能获得如今的成就,都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专注投入到各种阅读、研究、分析、复盘当中。
在纪录片《成为沃伦•巴菲特》中,巴菲特就表示,他日常工作80%的时间都花在阅读上——这意味着他几乎用了所有的工作时间在思考对他和他事业上最重要的事情。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工作并不是机械式的重复与人云亦云,而是带有独立思考的自拔与更新。巴菲特和芒格都特别强调过,他俩的阅读,不是读别人的观点,而是注重其中的事实,并从事实中形成自己的判断。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来说,可以怎么更好地运用“一万小时定律”呢?小刘老师这边给大家3个小建议参考:
1. 带着目的和方法学习
避免时间的机械积累,要学会有目标、有方法、有效率地去学习与调整。
例如在基金投资中,我们会遇到大量的“拦路虎”,择时、选基、组合配置等等都是挑战。两眼一抹黑胡乱瞎投不是最终的解决方案,咱们需要主动去寻找筛选基金的方法、摸索市场涨跌的规律,带着目的主动学习,盈利体验才有可能改善提升。
2. 独立思考不盲从
投资成功者大有人在,但完全照搬他人经验却未必适用于自己。就好比人人都希望成为巴菲特,但老爷子能持有一家企业股票几十年,这一点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有些老司机爱用指数基金构建组合,但这对萌新来说却是开启了Hard模式……
因此,咱们还是要保持独立思考,最好是汲取他人经验,再依据自身风险偏好与财务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
3. 保持耐心,坚持不懈
投资都是一件长久的事情,漫长的过程尤其需要耐心,不然很容易半途而废。事实上“坚持”在投资中是难能可贵的一种品质,一个优质的目标,有时也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分享到更多成长带来的回报。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分享的内容,听众朋友们还有什么投资困惑,可以在下方文字版中点击图片入口,向我们提问。被选中问题的朋友,还可以获得精装理财书籍《战胜华尔街》1本。
↓ 点击下图去提问 ↓
如果觉得我们的内容还不错,欢迎转发朋友圈分享给家人朋友。我是小刘老师,我们下期再会。
风险提示:《广发投资进化论》栏目由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发基金”)员工撰写,内容引用信息来自公开资料,我们力求但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请读者仅作参考,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栏目所载观点、结论及意见仅代表在报告发布时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广发基金立场,亦不构成任何投资与交易决策依据。对于任何因使用或信赖本栏目内容而造成(或声称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基金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本栏目内容版权仅为广发基金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广发基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和本风险揭示书,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