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广发基金投资者教育基地 | 客服热线:9510 5828

投资进化论

想抄底加仓了?先看这篇再决定

日期:2022-10-12
0:00
0:00

投资有门道,理财没烦恼。大家好,我是小刘老师,欢迎收听今天的《广发投资进化论》。先来看本期客户的问题。

跌破3000点了,现在可以抄底了吗?

国庆小长假后A股的第一个交易日并没有出现大家期待的开门红行情,而是带来会心一击,上证指数再次跌破3000点。

面对这样的走势,很多投资者猜测会不会重演4月底的反弹行情,因此也有朋友开始打听,现在这个位置能不能抄底或者加仓了

今天小刘老师先给大家分析下市场的位置,大家可以在了解当前环境后,再结合自身情况来决定要不要加仓。对于想加仓的朋友,我们在节目的最后也有一些小建议哦。

当前市场能加仓了吗?

下半年以来,A股基本都处于震荡反复当中,这两天上证指数已经是今年第二次跌破3000点的关口了(第一次是4月份)。

很多人投资总是想买在市场最便宜的时候,但事实证明,买在某个精确的“点”上是比较难实现的,更科学的操作方式可能是在一个相对长的低位区域内,逐步去吸取足够的筹码。“抄底”抄的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区间,咱们一定得要转变这个认知。

而就目前而言,上证指数的市盈率(TTM)是11.63,位于近55.08%分位;风险溢价(ERP)为5.86,位于近五年98.63%分位。从这些指标上看,股票资产的长期投资性价比是在不断提升的

插图1.png

数据来源:Wind,时间区间为2017.10.10-2022.10.10

当然,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人对于同一个市场也会有不同的观点和应对方式。可能轻仓的朋友觉得是机会的时点,对于重仓的朋友来说却是压力重重。

因此现在到底要不要抄底加仓,没有绝对的答案,得要结合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资金流动性和仓位等进行选择

在上一期的节目内容中,我们也和大家介绍了不同仓位的投资者现在可以采取的投资思路,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点击回顾哦。

分享两种加仓方法

如果已经决定了要入场加仓,当然也不建议闷头就上。事实上加仓也是一门技术活,下面给大家介绍两种常见的加仓方法:

1. 金字塔加仓法

即在下跌的行情中,提前规划好手上的资金,根据基金的净值或者是指数涨跌设置一个跌幅,例如设置5%10%等等,随着净值或者指数的下跌,逐步增加每次加仓的仓位,摊低成本。

比如,基金跌10%的时候,加仓1000元;跌了20%,加仓2000元;跌了30%,加仓3000元,以此类推。具体的加仓比例和金额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

金字塔加仓法是比较常用的加仓方法,这种方法比较适合有较多闲置资金和时间,同时风险承受能力也比较高的投资者,因为后续市场仍可能会继续下跌,越跌越加,仓位则会越来越重。

2. 定投加仓法

这种方法相对更加简单一些,适合大多数投资者,尤其是一些没有时间或者是不知道如何操作的客户。在下跌时设置好扣款周期和扣款金额,每期坚持定投即可。

如果希望定投能更为灵活,也可以考虑设置智能定投,即不固定每期投入金额,根据市场行情变化浮动扣款,实现“低位多投、高位少投”。

加仓的方法有很多,加仓的比例和幅度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有两点大家也需要注意:

1)手动加仓的朋友,不建议过于频繁地操作,最好等有了一定差价时再加仓。如果下跌一点点就急于操作,往往很容易出现打光了子弹但市场还在跌的情况。

2)我们无法预判市场的底部到底在哪里,因此还是要做好加仓后仍然浮亏的心理准备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分享的内容。如果听众朋友们还有什么投资困惑,可以在下方文字版中点击图片入口,向我们提问。被选中问题的朋友,还可以获得精装理财书籍《战胜华尔街》1本。

↓ 点击下图去提问

提问插图.png

如果觉得我们的内容还不错,欢迎转发朋友圈分享给家人朋友。我是小刘老师,我们下期再会。

风险提示:《广发投资进化论》栏目由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发基金”)员工撰写,内容引用信息来自公开资料,我们力求但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请读者仅作参考,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栏目所载观点、结论及意见仅代表在报告发布时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广发基金立场,亦不构成任何投资与交易决策依据。对于任何因使用或信赖本栏目内容而造成(或声称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基金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本栏目内容版权仅为广发基金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广发基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和本风险揭示书,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返回本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