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广发基金投资者教育基地 | 客服热线:9510 5828

授渔馆 | “财经黑嘴”是怎么运作的?一起拨开信息迷雾

日期:2024-01-18

2012年之前,世界末日的流言曾经甚嚣尘上。大量文章进行诡异的剖析,利用玛雅人的预言、天文历法等推算,20121221日将会是世界末日。

这一流言几乎传遍了世界各地,美国科幻大片《2012》也在借题发挥,营造末日景象。

如今回头看,传言已经不攻自破,但值得玩味的是,为什么荒谬的论调能得到如此广泛的传播。

偏信悲观论调的原因

经济史学家戴尔德丽·麦克洛斯基说:“出于一些我无法理解的原因,人们总喜欢听别人说这个世界要完蛋了。”

当年不乏有人反驳“世界末日”流言,认为20121221日会跟之前每天一样平安过去,但这样的言论往往被流言吞没。如果有人说这一天会有好事发生,还可能被嘲笑意识不到危险。

因为人们内心在权衡利害时,赋予“避害”的权重远大于“趋利”的权重,这被称为“损失厌恶”。

损失厌恶会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如果有人说“你今天出门会捡到一部手机”,你大概会认为他在开玩笑,不把这句话放在心上;如果他说“你今天出门会丢掉一部手机”,你大概会仔细检查所有的包和口袋,确保手机放在安全的位置。

悲观论调往往听起来更像提醒大家“避害”,迎合了大众的损失厌恶心理,让人感觉更像真的,所以更能吸引大众的注意。

莫被“财经黑嘴”蛊惑

投资中也有相似的情形:经济复苏、市场向好等言论经常被认为是盲目乐观,从而被选择性无视;经济衰退、市场崩溃的揣测却更容易得到传播。

一些“财经黑嘴”正是利用了人们这一心理,把散布负面论调当成了“流量密码”。他们很可能不会选择一个正确而没有吸引力的观点,反而更愿意选择一个即使错误但能抓眼球、带来流量的观点。

为大众提供理性解读、帮助大众盈利并不会给“财经黑嘴”带来任何收益分成,相反,通过曲解现实煽动负面情绪可以让“财经黑嘴”完成流量变现。

我们在浏览媒体时,一定要明辨是非,避免“悲观论调更有说服力”的偏见。

做“理性乐观派”

科普作家马特·里德利在他的畅销书《理性乐观派: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中提到,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各种坏消息便层出不穷:

60年代,人们因为人口增长过快而担心人口爆炸和全球饥荒;到70年代,人们担心工业发展终将导致资源枯竭;80年代,人们担心酸雨;90年代,人们担心瘟疫;到了21世纪初,人们开始担心全球变暖。

每过10年,人类就要换一个大主题来恐慌一下,而且现实中往往是大恐慌套着小恐慌,比如沙漠化、臭氧层变薄、雾霾、食品安全、债务危机、地产泡沫……

总之,坏消息会更换主题,但永不消停。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对此有过解释:“相比机遇,对威胁反应更快的生物成功生存和繁殖的可能性才更大。”

可见,关注坏消息已经成为人性的一部分。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上述的所有恐慌,没有哪一个真正让人类停下了发展的脚步。

回顾上世纪60年代到现在,人类在经历了上述所有压力的前提下,仍然实现了巨大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在长期视角下,我们不妨相信相信的力量,拨开负面舆论的迷雾,做一名“理性乐观派”。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职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人购买基金时应详细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业绩和其投资人员取得的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

 

返回本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