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赚就卖,亏了死扛”,怎样跳出这样的心理陷阱?
投资有门道,理财没烦恼。大家好,我是大顺,欢迎收听今天的《广发投资进化论》。
有客户跟大顺吐槽,说自己在交易过程中,看到一点点盈利,就忍不住要卖出,结果经常踏空大行情;而跌的时候,又舍不得止损,搞得最后越亏越多。反复几次之后,投资都不知道该怎么做了。
回想一下,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景呢?如果有,那就说明你和这位客户一样,都陷进了一个名为“损失厌恶”的心理陷阱里。
在日常投资中,很多人都会受“损失厌恶”心理的影响,做出非理性的决策。今天,大顺就跟大家讲讲这种心理的机制,以及克服的方法。
什么是“损失厌恶”?
损失厌恶,是经济学家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在1979年提出来的,它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往往会认为损失更难以忍受,同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也就是说,亏损带来的痛苦会是同等盈利带来的喜悦的2.5倍。
在“损失厌恶”心理的作用下,人们的风险偏好有时也会发生改变。
当面对确定性的收益时,人们多表现为风险规避,是一个“风险厌恶者”。例如,在市场上涨时,持仓刚盈利一点,因为想保住收益,很快就卖掉了产品。但这样的操作,却降低了未来盈利的机会,就像节目一开头提到的客户一样,可能会踏空大的行情。
当面对的是损失时,人们则表现为风险寻求,成为一个“风险偏好者”。例如亏了之后一味死扛,不想把浮亏变实亏,甚至不断加仓想赌一把,期待把成本降低,等反弹之后把亏损弥补回来。但这种做法的隐患就是,可能会不断抄底抄成重仓,结果承受不住越来越大的波动,最后割肉,造成更大的损失。
可以说,“损失厌恶”心理会让一些投资者在机会前变得保守,在风险前变得激进,进而做出非理性的决策。
如何克服“损失厌恶”?
损失厌恶,在行业金融学上属于一种行为偏差。害怕亏损,是投资者共性的问题,当我们了解了这种行为偏差后,就可以有意识地去避免陷入“损失厌恶”的状态,甚至主动地去克服,让决策更理智。
那么,该如何克服“损失厌恶”呢?
1.了解自身的投资需求
选择符合自身投资需求的产品,比如,选择波动在自身可承受范围内的产品,会有助于我们降低对损失的厌恶程度。
具体来说,一方面,应动态检视自己的投资偏好。随着投资经验的增加,对市场和产品认识的逐步深入,我们的风险偏好可能会发生变化,投资想法和初期也可能会有所出入。所以,及时觉察自己投资偏好的变化,有利于保持更舒适的投资状态。
另一方面,及时修正自己的投资目标。投资目标会随着我们的投资偏好、市场变化而有所改变。比如,大家在2019、2020年的投资收益目标可能会定得比较高,但2021年以来,经历了市场回调后,对收益目标的预期可能就会大幅降低了。
2.尽量用闲钱来投资
如果用于投资的是闲钱,特别是可以长期投资的钱,那么在面对波动时,人们往往更能保持冷静,更有利于克服“损失厌恶”的心理状态。反之,短线资金对损失会更加敏感,对市场涨跌更加在意。
3.选择低波动等稳健类产品
相对于高波动产品,低波动产品出现大幅亏损的概率更小。所以,在选投资品种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参考最大回撤、波动率等指标选择一些波动相对较小的品种,从源头上降低大幅亏损的可能性。
4.采取稳健的投资策略
在买入操作方面,可以考虑分批操作,避免买入成本过于集中;在资产配置方面,避免账户的整体仓位过高,注重账户的稳定性,比如通过股债搭配来降低整体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分散风险。
好了,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如果听众朋友们还有什么投资疑问,可以在下方文字版中点击图片入口,向我们提问。被选中问题的朋友,还可以获得精装理财书籍《战胜华尔街》1本。
↓ 点击下图去提问 ↓
如果觉得我们的内容还不错,欢迎转发朋友圈分享给家人朋友。我是大顺,我们下期再会。
风险提示:《广发投资进化论》栏目由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发基金”)员工撰写,内容引用信息来自公开资料,我们力求但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请读者仅作参考,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栏目所载观点、结论及意见仅代表在报告发布时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广发基金立场,亦不构成任何投资与交易决策依据。对于任何因使用或信赖本栏目内容而造成(或声称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基金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本栏目内容版权仅为广发基金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广发基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和本风险揭示书,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