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广发基金投资者教育基地 | 客服热线:9510 5828

投教音频

【金融知识普及月】投资小Tips :这4招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日期:2022-09-29
0:00
0:00

投资有门道,理财没烦恼。大家好,我是小刘老师,欢迎收听今天的《广发投资进化论》。

9月以来,市场持续低迷,上周上证综指再次跌破3100点,也让很多朋友陷入了无比的纠结。面对市场的下跌,想要彻底放下却心有不甘,想继续坚持却深感煎熬——这其实就是投资中的精神内耗

精神内耗,又叫心理内耗,就像是在你的精神世界里有两个小人,这两个小人观点不同、理念不同,因此吵得不可开交,不断相互拉扯。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心理资源就会被不断消耗。

举个例子,就好比我们立志要减肥,可看到炸鸡又按捺不住想吃,然后内心就在吃带来的负罪感与不吃带来的不满足之间不断拉扯。

这种感觉是不是一点都不陌生?就像投资中,我们也常常被涨一点就卖,或者是跌一点就慌所困扰。

事实上,这些焦虑与不安都是我们内心深处恐惧或贪婪的衍生品。那么,要如何摆脱这种“精神内耗”的局面呢?下面,给大家提供4个思考的角度。

接受波动,提升风险认知

A股市场的波动不可谓不大,投资前我们需要客观认识A股的整体环境,结合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产品。尤其对于已经投资过一段时间的人来说,可以通过对持仓的复盘,认清自己对回撤、业绩波动的真实容忍度

常见的基金类型中,权益类基金的波动是比较大的,像今年这样的波动行情,有些权益基金的波动甚至达到30%以上,所以在投资这类基金时要做好承担高波动的心理准备。

如果觉得这类型的基金波动太大,超过了预期,那就得适当降低仓位,或者同时增加偏债类产品的配置,来降低组合的波动性了。

避免过度择时、频繁操作

投资中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低买高卖”,抓住每一轮市场行情。但事实上,市场很难预测,基本没有人能够做到次次精准择时。就如华尔街有句名言:“要在市场中准确地踩点入市,比在空中接住一把飞刀还难”

历史上的A股,牛短熊长,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震荡市,经常被人说是“80%的收益来自于20%的时间这句话的真实写照。而一些大的上涨,也经常是出乎意料地出现,因此如果我们稍有获利就想卖,一遇下跌就想割,那就很可能会错过关键性的上涨机会。

而且,频繁的操作也容易带来费率成本,如果保证不了胜率又进进出出地折腾,手续费可能都要抵消掉大部分盈利了。

选择认知范围内的产品

在基金投资中,当市场上某一类行业或主题的基金比较火爆时,很多投资者会跟风买入。但其实当这些基金关注度比较高时,往往已经是上涨过一波了,这个时候买入,风险也会随之提升

跟风买入的人,不了解产品的投资范围和策略等情况,如果买入后遇到调整,就很容易产生焦虑,陷入要不要卖掉或者要不要加仓的精神内耗中。

而这种时候做出的决策,自然很难谈得上是经过研究后得出的合理结论,所带来的后果,也往往不如人意——我们常说,人永远赚不到认知范围以外的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还是建议大家在能力圈内行事,避免盲目地跟风。

均衡配置,永不满仓

 “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是投资中的老生常谈了,在平时的投资中,小刘老师也建议大家做好均衡配置,一个合理的投资组合能够帮助我们在追求收益的同时有效控制风险。

同时,我们也建议大家不要轻易满仓,要留有一定的现金流应对市场的变化

满仓容易使得自己陷入被动的局面,甚至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决策。想想看,一个满仓的人和一个半仓的人遇上大跌,很明显,前者的内心会更加纠结,而后者不只心态上更淡定,操作上也更游刃有余得多。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分享的内容。听众朋友们还有什么投资困惑,可以在下方文字版中点击图片入口,向我们提问。被选中问题的朋友,还可以获得精装理财书籍《战胜华尔街》1本。

↓ 点击下图去提问

提问插图.png

如果觉得我们的内容还不错,欢迎转发朋友圈分享给家人朋友。我是小刘老师,我们下期再会。

风险提示:《广发投资进化论》栏目由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发基金”)员工撰写,内容引用信息来自公开资料,我们力求但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请读者仅作参考,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栏目所载观点、结论及意见仅代表在报告发布时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广发基金立场,亦不构成任何投资与交易决策依据。对于任何因使用或信赖本栏目内容而造成(或声称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基金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本栏目内容版权仅为广发基金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广发基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和本风险揭示书,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返回本专题